优草派  >   留学

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门槛高吗

赵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优草派

1. 这不只是拍照片,而是在“玩”艺术

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门槛高吗

你可能以为皇家艺术学院(RCA)的摄影专业就是教你怎么把照片拍得更好看——构图更美、光线更准、调色更高级。但说实话,这里压根不care这些!RCA的摄影硕士项目,更像是一个“反传统”的艺术实验场。它不教你当摄影师,而是鼓励你去挑战“什么是摄影”这件事本身。

简单来说,这里的摄影不是按快门那么简单,而是一种表达思想、提出问题、甚至制造争议的艺术方式。比如:一段视频算不算一张“照片”?一段AI生成的图像能不能叫摄影作品?一张根本没用相机拍出来的图像,还能不能叫“摄影”?在RCA,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,反而正是你要去探索的核心。

2. 没有边界,才能打破边界

RCA最牛的一点就是:它完全不设限。你可以用胶片,也可以用数码;可以拍静态照片,也能做影像装置;可以结合声音、雕塑、编程,甚至搞行为艺术。只要你能说服导师你的创作逻辑成立,哪怕你整个毕业作品就只展示了一段黑屏加旁白,也没人拦你。

这种“跨学科”的自由度,正是RCA摄影项目的灵魂。很多学生在这里会尝试把摄影和其他媒介融合,比如用VR重构记忆场景,或者用老照片+AI算法生成“不存在的家庭合影”。这些作品听起来很抽象,但背后往往有深刻的社会议题,比如身份认同、殖民历史、性别政治等等。

3. 理论+批判,才是你的“基本功”

别以为在这儿天天拿着相机到处拍就行。RCA非常重视理论素养。你不仅要会做作品,还得能说清楚“为什么这么做”。每周都有艺术理论、文化研究、视觉哲学的研讨课,你会读本雅明、罗兰·巴特、苏珊·桑塔格这些大神的著作,然后被导师逼着写反思笔记:“你这张照片,到底在回应哪个视觉传统?”

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头大——我来学艺术的,怎么还要啃哲学书?但慢慢地你会发现,正是这些“烧脑”的理论,帮你把作品从“好看”提升到“有力量”。比如,当你理解了“凝视”(gaze)这个概念,再回头看自己拍的肖像,就会意识到镜头背后的权力关系。

4. 创作=不断质疑+反复推翻

在RCA,没人期待你一上来就有“完美作品”。相反,他们更看重你的思考过程。你的工作室墙上可能贴满了草图、文字碎片、失败的打印稿,甚至是一堆看不懂的涂鸦——这都没问题,因为这就是你的“思维轨迹”。

导师们不会直接告诉你“该怎么做”,而是不断提问:“你为什么要用黑白?”“这个视角是谁的?”“观众看到它会有什么感受?”这种“苏格拉底式追问”可能会让你崩溃,但久而久之,你会养成一种习惯:每按一次快门,都在心里先过一遍这些问题。

5. 资源多到用不完,关键看你敢不敢用

RCA的硬件和资源简直是艺术生的梦想配置。高精度扫描仪、暗房、4K剪辑工作站、3D打印室、VR实验室……全都是免费开放的。而且学校位于伦敦,隔壁就是V&A博物馆、Tate Modern,各种展览、讲座、艺术家驻留项目层出不穷。

建议你从第一学期就开始“薅资源”——别等到快毕业才想起来用设备。多参加critique(作品点评会),主动约导师一对一聊天,甚至去蹭其他专业的课(比如交互设计或材料创新)。很多突破性的灵感,往往来自“意外”的跨界碰撞。

6. 适合什么样的人?

说实话,RCA的摄影项目不适合只想学技术、拿个文凭、回国当商业摄影师的人。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较强实践基础,且对艺术有强烈表达欲的人。你不需要拍得多“专业”,但必须有想法、敢质疑、愿意花时间深挖一个问题。

另外,心理素质也得够强。因为你会经常被否定、被挑战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“不适合艺术”。但记住:这种挣扎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。很多RCA毕业生后来都成了策展人、大学教授、独立艺术家,他们的共同点是——学会了用摄影去“说话”,而不只是“记录”。

【原创声明】凡注明“来源:优草派”的文章,系本站原创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否则,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扫码立即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