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别再死记硬背艺术史了!早稻田大学教你“看懂”艺术
你是不是以为艺术史就是背年代、记画家名字、分风格流派?那套老方法在早稻田大学可不灵了!这里的美术专业早就甩掉“填鸭式”教学,走的是“活的艺术研究”路线。他们不只想让你知道“这是谁画的”,更想让你搞明白“为什么这么画”“它背后说了啥”“对今天有什么影响”。
简单说,这里的艺术史不是“博物馆考古”,而是“用眼睛思考”的学问。从古代佛像到街头涂鸦,从浮世绘到动漫海报,只要是视觉表达,都可能是研究对象。你甚至能在课堂上分析一部动画电影的构图如何继承日本传统绘画,或者探讨一张广告照片怎么反映当代社会心理。
2. 跨学科才是王道:艺术史也能“social”起来?
以前的艺术史研究主要靠两条腿走路:一是看画风变化(比如从写实到抽象),二是解读画里画外的故事(比如宗教寓意)。但早大现在玩得更开——直接把人类学、社会学、宗教学、考古学的知识“搬进来”。
举个例子:你想研究一幅平安时代的佛教绘画?光看线条色彩不够,还得了解当时的信仰体系、寺庙制度,甚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这样一来,艺术不再是孤零零的作品,而是嵌入整个文化网络里的“活化石”。这种跨学科思维,不仅让研究更有深度,也让你未来无论是做策展、写评论还是搞创作,都有更强的洞察力。
3. 不止是听课,还要“走出去”看真迹!
理论学得再多,不如亲眼看看原作来得震撼。早大特别重视“眼力训练”,也就是他们常说的“用眼睛做研究”。所以课程安排超贴心:
- 大二开始就有东京各大博物馆的实地考察,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、根津美术馆、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等等,边走边讲,边看边学。
- 到了大三,更是安排了为期五天四夜的“奈良艺术研修之旅”!住古寺、访古迹、看国宝,近距离接触飞鸟、奈良、平安时代的艺术遗产。这种沉浸式学习,不仅能提升审美直觉,还能帮你找到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。
4. 研究生阶段:从爱好者变成专业研究者
如果你打算读研,早大的美术史课程更是“硬核”。这里的目标很明确:培养能进美术馆、博物馆、大学任教的专业人才。师资也不含糊——7位全职教授覆盖日本、东方、西方三大板块,无论你想研究敦煌壁画、文艺复兴油画,还是江户版画,都能找到对口导师。
但要注意:艺术史不是“轻松拿学位”的专业。它要求你既会读文献,又会看作品。换句话说,你得“双线作战”:
- 一条线是语言和文献:要能读懂日文、中文、英文甚至古文的学术资料,尤其是原始史料和研究论文。
- 另一条线是“练眼力”:看大量高清图像、原作、展览,培养对细节的敏感度。比如你能看出两幅看似相似的山水画,在笔触、留白、意境上的微妙差异吗?
只有把这两条线结合起来,才算真正入门。
5. 给想申请的同学几点实用建议
✅ 提前积累视觉经验:多去美术馆、画廊,养成“带着问题看展”的习惯。别只拍照打卡,试着问自己:“这幅画最打动我的是什么?”“它让我联想到什么?”
✅ 补点跨学科知识:读点人类学、社会学的入门书,比如《裸体午餐》《观看之道》,打开思路。
✅ 语言不能拖后腿:日语至少N2以上,英语也要够用,毕竟大量文献是英文的。
✅ 准备作品集或研究计划时,别光堆材料,要有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意识。教授更看重“你会不会思考”,而不是“你背了多少知识”。
总之,早稻田的美术专业不是培养“艺术复读机”,而是打造能独立思考、有国际视野的视觉文化研究者。如果你厌倦了死记硬背,渴望真正“看懂”艺术,这里可能就是你的理想之地。